1979年11月24日,渤海二号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船队队长刘学站在甲板上,凝视着起伏不定的海面,看着前方进行拖拽的船只。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无法消除的忧虑,尽管周围的船员们在宿舍里谈笑风生,似乎对即将来临的危险一无所知,但作为队长的他,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当时是晚上八点,渤海的风浪慢慢的开始逐渐加剧。夜幕笼罩下的大海,波涛汹涌,刘学内心的预感愈发强烈。他默默地想着,希望一切都能安然无事。然而,这份希望很快就被现实无情击碎了。午夜时分,狂风肆虐,浪高达八九级,巨大的波涛击打着平台,许多工具被大浪卷起,甚至一些工具掉入了深不见底的海中。
风越刮越大,风速甚至达到了十一至十二级。更强的风带来了更可怕的浪潮,渤海二号这个庞大的钢铁平台在浪潮的冲击下竟像小船一样剧烈摇晃。船员们的恐慌情绪迅速蔓延,然而他们还不知道,灾难才刚刚开始。
船员们在指挥康于义、吴洪兴和刘学的带领下,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加固甲板并尽力防止海水渗入舱室。然而,这些措施不过是杯水车薪。随着海浪的不断猛烈,凌晨两点,一声凄厉的警报打破了夜空——平台发生了火灾。
原来,由于海水渗入甲板电缆孔,电线发生短路,火焰迅速蔓延。船员们急忙赶往机舱,扑灭了配电盘的火焰,但却没办法阻止设备的损坏。泥浆泵再也无法启动。若在平时,泥浆泵发生故障,只需要靠岸维修就可以,但此刻的海况却让一切变得极为致命,尤其是在平台慢慢的开始进水的情况下。
舱内的水无法排出,情况越来越危急。但船员们没放弃,仍在指挥官的带领下竭尽全力进行抢险。然而,狂风和巨浪没有因他们的努力而停止,反而愈加汹涌。凌晨两点,突然袭来的大浪让每一个人都措手不及。大家原本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次波涛的冲击,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无法相信自身的眼睛。
巨浪如山般冲击而来,带着无可抗拒的力量,狠狠地击打平台。就在大家震惊的目光中,渤海二号甲板上的第三个通风筒被大浪连根拔起,整个装置被打断。海水迅速倒灌,涌入了泵房,接着迅速蔓延至整个船舱,甲板上的水开始形成漩涡,席卷着船员们的身体。
海水迅速淹没了甲板,已经浸没到船员们的小腿。船员们紧急拿来被子堵住孔洞,但这些被子刚一扔到水面上便被漩涡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刘学目睹这一切,心中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绝望。他的直觉终于得到了证实——平台,恐怕再也没办法承受这股力量,已经没办法避免沉没。
海水倒灌后,平台的应急发电机也被淹没,船舱一片漆黑。黑暗中的船员们只能听到咆哮的风声和翻腾的浪涛,周围的一切都被吞噬在黑暗之中。此时,抢救平台已经无望,船员们的唯一希望就是尽快逃生。
刘学在黑暗中高声喊叫,指示船员们穿上救生衣,前往飞机平台等待营救。尽管他不知道能否挽救多少人,但他明白,如果不采取行动,平台上的每一个人都将面临死亡的威胁。
凌晨三点,渤海二号平台通过电报向滨海282号求救,请求立即改变航向。滨海282号的船长迅速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果断下令转向。然而,初次尝试由于风浪过大失败,直到第二次才勉强完成转向。此时,渤海二号平台终于准备将生活楼挡在前方,试图抵挡即将来临的巨浪,但就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平台突然开始剧烈倾斜,开始沉没。
黑暗中,渤海二号钻井平台像一座庞大的钢铁怪物,缓缓沉入冰冷的大海中。随着平台的沉没,船上的七十四名船员也随之消失在无尽的深海中。平台沉没前的最后一通电报中,发出了“解缆救人”的紧急信号。滨海282号的船员们迅速登上甲板,眼睛在黑夜中搜寻着可能的落水人员。
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他们最终发现了一只漂浮的救生筏,船员们欢呼起来,抛出了救援绳。然而,当他们刚把其中一名落水者拉上救生筏时,巨浪再次袭来,瞬间将救生筏连人带走,消失在海浪中。士气一度跌入低谷,但船员们没放弃,继续寻找其他生还者。天亮时,他们才发现,第二名幸存者被发现,他紧紧抓住船舷边的防碰垫。
尽管努力寻找,但最终,他们只找到了这两名生还者,其他七十二名船员全数遇难。即便海军舰船出动进行搜救,也仅仅找到了遇难者的遗体。这个灾难性的事件震惊了全国,七十二条生命的失去,让无数家庭陷入深深的悲痛。
政府对这起海难事件格外的重视,随着调查的推进,渤海海难的内幕逐渐浮出水面。最终,这场灾难被证明与操作不当和管理失误紧密关联。渤海二号平台的设计缺陷、错误的操作决定以及不符合安全规定的拖航安排,都是导致事故的最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