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管理者可能读过一本书《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格鲁夫在这本书里提出了管理活动的杠杆率概念。
他认为,管理的人要做高杠杆率的活动。并且描述了三种高杠杆率活动情况:其一是一个经理人可以同时影响很多人时;其二是一个经理人的一段简短的话可以对别人产生长远的影响时;其三是当一个经理人所提供的技术、知识或者信息能够对一群人的工作造成影响时。某一种意义上,第三种情况是第一和第二种情况的延伸。
对照前述三种情况看,制度一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会有长期影响;制度一般会覆盖到一个部门乃至一个组织整体,因而会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它一般来说包括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奖惩约定等方面。
结合自己单位的真实的情况,做到合理的制度设计安排来促进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是管理者要事第一原则的有效体现。
今天的基地总结汇报分享中,有单位继续聚焦在双高平台上(去年的基地总结班,曾经专门聚焦“双高”活动,并做了专场的线上同步直播。那时全国都在全面推广。但是,一年后的今天,有些单位的“双高”名存实亡)。借着这件事情,来聊一聊管理者的差异化问题。之所以提及差异化,还在于,同样一件事情、一个项目,往往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不同的单位会出现落差。麻烦的点还在在于:出现落差后,不少管理者并不能正确的自我分析与评估,从而夸大客观条件环境的影响,导致组织内管理问题难度加大。
针对这一现象,简单看,就是部分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要事第一”的真实内涵,在制度设计上,未能有效深入研究处理;在制度执行上,未能持续坚定坚持。
作为管理者,显然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来研究琢磨这个运作流程图,并据此来设计安排组织架构、内部各团队以及内外勤人员的工作职责、标准及奖惩方式方法等。
如果我们也可以以制度的形式,对上述“双高”运作流程进行相对有效管控,那么,高杠杆率的管理工作就能真正发生。
昨天咱们提到要事第一里的首要原则是关于人的问题。结合到今天的制度方面来看,如果这两个方面都齐活了,组织效能必定能发挥出来。
对了,有管理者提到:今天“双高”的出现,是为了将来的消失。这句话,你怎么理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