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海洋科普展览不需要预约,直接前往展馆一楼1号开放实验室参观则可。
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职于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2007年7月参加工作,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支助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访问一年。
主要从事海洋沉积环境演化、全球环境及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环境磁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主持国家海洋局极地战略研究基金1项,主持国家908专项底质与悬浮体调查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广东省908专项海岛、海岸带部分专题调查研究工作。
本课程将详细的介绍海洋沉积物的来源、输运过程、采集方式和研究意义,为孩子们创造一次深入认识海洋的机会。
2018年7月在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从事水声网络技术探讨研究。2018年7月,入职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海洋环境探测研究室工作,主要负责海洋声学科研以及工程方向的,承担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相关科研、工程项目。
担任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极地考察业务化与科研项目声学调查任务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课题负责人、地区联合项目核心骨干),省部级项目三项(项目/课题负责人)。在相关领域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以及相关领域发明专利。
课程将形象生动地描述北极科考的根本原因、主要内容以及科考船等等,孩子们还能看到与北极有关的照片和视频,比如:北极熊、极光、科考员们在北极的科考工作与生活等等。
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就职于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多年从事浮游动物生态学、珊瑚礁大型底栖藻类分类鉴定和生态研究、海藻场生态研究等工作。图书《南沙群岛珊瑚礁鱼类图鉴》的主要编写者。主要参与海藻场海洋行业标准和区域标准的编制。
以“欢迎来到小丑鱼的家园”为题,用动画片和科普小故事为孩子们生动地介绍“小丑鱼的小伙伴”“珊瑚是什么”“珊瑚白化”以及“我们大家可以为珊瑚做什么”等内容,期间还设置有奖问答环节。
南海生态中心同位素室主任,主要是做海洋同位素探测技术与应用、同位素技术在海洋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海洋核应急监测预警技术和海洋放射性环境监视测定与评价等技术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了全国海洋放射性趋势监测和应对日本核事故的西太平洋监测预警等工作。
讲座从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的原因切入,将核与辐射安全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讲解有趣而实用的核科学知识。
同时,针对大家关心的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李冬梅将讲解核污水和核废水的区别,从潮流和核素扩散模式出发,结合南海生态中心多年来在核应急监测、海洋生态监测领域的工作,将讲解核污水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本次活动科学中心安排专场巨幕科普电影——《海洋蓝色星球》,播放时间4月21日(星期天)12:50,参加活动的人能在科学中心公众号购票观看。
将已备好的不同粒径的砂让参与人员使用筛子进行筛分,并按照不同粒径收集经过筛分的砂粒。
分别取少量不同粒级的样品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讲解员讲解其形态特征和物质组成。
参与人员将筛分出的不同粒径样品,分别粘贴于透明(白色)PVC薄板上,使用过塑机将制作好的PVC板进行过塑密封处理,可直观观测到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