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蝴蝶效应?就是微博粉丝群一个网友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易方达张坤全球后援会,最后一系列新闻把张坤推上热搜第四,导致蓝筹精选限购。
最近基金很火,四季报披露后,市场进入消息的真空期,基金记者也都不好找选题了,我写了一篇“基民在评论区指导基金经理操作”的文章,结果被两家媒体接连“跟进”,广发郑澄然和嘉实吴越被广大基民认识了,还带火了一家生产饲料的白马股:海大集团。
有网友说媒体洗稿,我觉得也不能这么说。在纸媒时代,如果记者写了一篇稿子,引发后续别的媒体跟进报道,这是一件非常牛批的事情,这个就叫行业影响力。我们以前在门户的时候,如果记者写一篇上市公司的报道,成功引发监管下发关注函,那都是可以拿奖的,主编会在办公的地方大声夸你。
话题扯回来,简单复盘下这个事情怎么火的。前几天,张坤管理的产品净值暴涨(我认为是四季报之后的抄作业效应),微博上开始流传张坤的表情包,第一张是“你永远可以相信坤哥”,后来出现了第二张、第三张……“民工看市”微博群里一个十分喜爱张坤的网友决定给坤哥开一个后援会,我截图并转发,还发了朋友圈调侃:这年头,基金经理要是没个粉丝后援会,都不能算顶流基金经理。
各家官微先跟进,随后记者朋友们火速跟进,连夜出稿,我的好友站长也出了一篇深度稿,据说有人转给了张坤本人,叠加坤坤当天净值暴涨5%,他终于上了热搜第四。他的语录被人制作成PDF在各大微信群流传(实际上这个是雪球的人制作的,我很早就看过这个PDF)……
今天早上,还有几个媒体朋友过来问我,能不能想办法采访到张坤,我说不可能,很早就跟易方达沟通过,张坤去年发新基金的时候都没有出来,非常低调。后来,有媒体去采访了后援会的运营人。
媒体是天然追逐流量的,这一点大家都理解,因为流量是媒体行业最核心的KPI。有的人觉得过度消费基金经理不好,我非常认同,我觉得不必神化基金经理,如此前文章所说,14、15年的时候,宋昆曾砍下年度冠军一时风头无二,同一家公司的张坤却非常低迷,用现在的标准看,他当时可能看起来非常平庸。远的不说,去年一月份,还有投入资金的人在网上怒喷张坤,一年时间,就立马反转了。
基金经理不是神,但网友却喜欢用“yyds”(永远滴神)来捧基金经理,这里有个图非常经典(网图,没有冒犯的意思):
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没有长期持有思维,我也能理解,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就贸然上手,新手都喜欢赔率高的(可能涨得多),但并不关注胜率(上涨的概率不一定大),我觉得这几乎是新手爱看排行榜买基金的根源。
当你的资金量越大,你的风险偏好会越低,试错成本高,你会越关注胜率,寻找确定性,这才是价值投资的思维。个人粗浅的理解,不一定对。
民工也是去年上半年才关注到蓝筹精选这只基金,之前都是买中小盘和萧楠的消费行业。6月份构建组合的时候,初步选的也是中小盘,后来还是换成了投资范围更广的蓝筹精选。
但是蓝筹精选在我组合持有近8个月以后,居然限购了。做组合是不能长期保留限购基金的,会影响申购体验,所以我很坚决换掉了蓝筹精选。
详细原因见下:1、长期看市场上几乎不存在独一无二风格的优秀产品,同种类型的产品总能找到替代品,其实景顺长城绩优成长和鹏华匠心精选跟易方达蓝筹精选就有很多持仓重合度高,大家都是内地白酒+港股科技龙头,选流动性好的大龙头;再比如股债混合里面,你要找广发稳健增长的替代品,其实泓德致远也差不多;价值风格里面,曹名长的中欧价值发现和丘栋荣的中庚价值领航业绩排名也都类似,还有徐彦的大成睿享。2、蓝筹精选的一部分仓位分给了兴全趋势(本来就是组合成分基金,相当于增加了持仓比例),还在于对后市开始边际谨慎,董承非的持仓平均PE不到37,远低于蓝筹精选,当然光看PE是毫无意义的,我这里的意思是,把一部分成长蓝筹仓位转成大盘价值,降低组合波动性;另外一部分仓位转成了张清华的易方达新收益,继续保持一定的进攻性,且由于新收益的规模小,加上张清华擅长做资产配置,预计即使有回撤也不会特别大。3、在这里强调一下,调出蓝筹精选并不是因为觉得它不好了,只是因为限购了而已,由于我知道有朋友跟投超百万,所以一定要考虑跟投体验。如果你持有蓝筹精选,或者本金不是很多,继续持有/定投,长久来看没问题的,前提是你真的了解张坤,对他有发自内心的信仰,如果他未来净值大跌,你会陪伴他吗?关于坤坤就说这么多了,如果未来解除限购(那时候大概率大盘就已经泥沙俱下了),我还会考虑把张坤买回来。
我看到很多评论,说张坤限购了以后,很多基民都不敢在网络上安利自己的基金经理爱豆了,生怕自己的宝藏基金经理被人发现,然后买到限购。我看了下他们提到的基金经理,果不其然有这几个名字:周应波、刘彦春、曲扬……
今天有个基金口记者朋友特别激动,说基金本来是一个非常边缘的行业,常年没有人关心,现在终于也上了热搜,慢慢的变多的人开始关注了,从某一些程度上来说,这也推动了行业发展。
说到记者朋友,我今天还跟一个银行口记者聊了下,他大吐苦水,说深耕银行十年,买了一堆银行股还亏了30%,而隔壁基金口记者买了基金两年翻倍,现在已经买了房。想起自己这些年下过乡扶过贫,不由得痛心疾首。
我说赶紧转换赛道,当基金记者,转行要趁早,银行毕竟是落后产能夕阳产业,公募基金方兴未艾大有可为!你天天接触基金经理,接触做资产管理的人,你怎么也能搞到一些财富密码啊,不说股票,也能给你推几个靠谱的基金,是不是?
他说最好的赛道其实是跑新能源汽车的,有个记者在蔚来3美元的时候梭哈了100万,目前已经传为佳话。
我最后总结:我们这些玩基金的还是风险偏好太低了,天天盯着基金那点净值变动,挣钱了就是自己牛批、看人准,亏钱了就大骂基金经理太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