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一名名反复跟自己“较真儿”的一线工人,坚守“匠心”铸“匠魂”,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从憧憬变为现实。即日起,经开区推出《匠心之路》栏目,记录下每一个守正创新的“经开工匠”。
90后“青岛工匠”、半个月顶岗实习……多数人往往看到头顶的光环,却忽视了背后的付出。学徒、装配、反思、突破……万志刚的“匠心之路”走得波澜不惊、一步一台阶,却也是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们的真实写照。
2014年,21岁的万志刚进入青岛淄柴博洋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装配钳工。初到装配岗位,一切从头开始。加之柴油机机身庞大、零部件多,间隙、压缩比、空间等都需要周密考虑、精细测量,他踏踏实实地向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傅学习。
“那时候,一个礼拜就记满了半本笔记。”万志刚说。扎实的基础加肯吃苦的劲头,让他很快便熟练掌握了一系列装配操作技能,熟悉了柴油机的各项性能以及故障排查处理方法。别人需要3个月到半年的实习期才能顶岗,他仅仅用了半个月。
作为一名一线操作人员,万志刚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将所学技能转化为成果,在改善中创新。通过研究柴油机的各个元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他对柴油机的输出功率、燃油消耗、轴承安装等调试及性能测试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
“除了跟着师傅学,平时还得靠自己的感悟去判断一些问题。”万志刚说,“要想学得多,就得去干没干过的,勇于尝试自己没做过的事。”
在柴油机的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增压器压缩机和涡轮端调向问题,这时就需要邀请国内或国外生产厂商技术人员上门调向,大幅度的降低了生产效率。未解决这一难题,他仔细研究增压器的原理,与组内成员一同研究探讨、创新思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调试并解决了MAN、ABB、江增、露笑增压器的调向问题,在保证产品合格率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不仅如此,万志刚还参与研发公司双燃料发动机、风力喷砂机脱漆等技术。其中,大功率双燃料发动机以天然气为主燃料,以少量柴油作为引燃燃料,实现发动机的最佳空燃比,天然气综合替代率可达75%以上,成为国内首次自主研发的大功率高替代率双燃料船舶发动机,大范围的应用于内河、沿海、近海及远洋船舶。
凭借好学与苦练,他逐渐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青岛工匠”,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青岛工匠”“淄博市青年岗位能手”、淄柴总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收获的不单单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万志刚说,“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要带动更多人成为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新时代工匠。”
淄柴博洋拥有“师带徒”的优良传统,师傅通过“传、帮、带”,把实践经验及技艺等传授给徒弟,实现人才的培养及技术的传承。
工作中,万志刚将工作经验、心得体会倾囊相授,让新员工少走弯路,能更快更好地胜任岗位。
“不仅仅是传授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传承精神,让更多的人以劳动为荣、以争当工匠为荣,让工匠精神照亮更多年轻人的未来。”万志刚坚定地说。